在为期12天的以色列与伊朗的激烈军事冲突后,虽然战斗已暂时停歇第一配资网,但相关的余波依然持续。最新的报道显示,伊朗的黑客成功入侵了以色列的机密系统,获取了大量敏感情报。根据这些情报披露,以色列在与伊朗的冲突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损失——其中有6名高级将领在伊朗导弹的打击下丧命。
6月30日,Avia网站的报道揭露了这一信息,伊朗记者哈亚尔·穆阿兹津通过对以色列安全网站的网络攻击,获取了极其重要的机密数据。据悉,12天的战斗中,以色列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228人,其中包括6名高级将领、11名核科学家以及大量的情报人员。与此相对的是,以色列官方早前公布的死亡人数为28人,且伤者数量为1472人,双方的数字差异相当悬殊。这一信息的差异性,再次暴露了以色列在战时常用“失踪”这种模糊表述来掩盖其实际伤亡数据的做法。
回顾历史,类似情况并不少见。以色列在历次冲突中,尤其是面临较大伤亡时,常常采取含糊其辞的方式处理公开伤亡数据。例如,在2014年7月的加沙冲突中,以色列军方称一辆装甲运兵车在20日遭遇袭击,导致7名士兵丧生。然而,直到事后,士兵的身份并未公布。同样的情况下,军方还表示一名叫奥龙·沙乌勒的士兵失踪,基本确认他已经在战斗中阵亡。尽管巴勒斯坦的哈马斯武装公开宣称俘获了该士兵,且发布了其身份证明文件,但未公开士兵的照片,暗示他可能已经死亡,且尸体仍在武装分子手中。美联社当时指出,失去士兵是以色列难以承受的痛苦,因为他们曾为换回被俘的士兵或阵亡军人的遗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今年6月,当伊朗的导弹准确击中了特拉维夫南部的贝特亚姆居民区,造成一栋公寓楼倒塌时,以色列官方通报仅称3人死亡,然而现场的救援记录显示,至少有35人被埋在废墟下,其中部分遇难者被列为“失踪”。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维护“铁穹防空系统无懈可击”的国家形象,也避免了民众因恐慌而质疑政府的防御能力。此外,公开真实的伤亡数据可能直接影响国内的政治稳定,尤其是在今年6月底,超过10万人在以色列多个城市发起反战抗议,批评政府在政治目的驱动下拖延战争。如果此时以色列公开死亡人数,尤其是超过千人,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。在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中,由于伤亡数据引发的争议,时任总理奥尔默特最终辞职,这一历史教训让以色列政府在披露伤亡信息时格外谨慎。
另外,以色列长期以来奉行“先发制人”的军事威慑战略,而如果外界知晓其重要军事设施遭到伊朗导弹的精准打击,并造成重大伤亡,这无疑会让周边国家重新评估与以色列对抗的风险,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区域性的军备竞赛。因此,考虑到特殊的情况,以色列政府在此时公开如此巨大的伤亡数字,不仅可能严重影响国民士气,还可能对国家的国际形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。尤其是在冲突的后期,以色列在伊朗的猛烈轰炸下几乎难以承受,若没有美国的支持,或许以色列早已被打垮。
此次冲突中,以色列“铁穹”防空系统消耗巨大,每天的防御成本超过1.2亿美元,而面对饱和攻击时,拦截率从90%以上急剧下降到72%。库存的弹药迅速紧张。此外,以色列还面临“七线作战”的困境,不仅要应对与伊朗的冲突,还要处理与加沙、黎巴嫩、叙利亚等多个战线的压力,战略资源变得捉襟见肘。为了避免过多曝光伤亡数据,同时又希望能够对伊朗进行报复,以色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尽管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武器支持,但明确要求避免冲突扩大至波斯湾。欧盟则呼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,俄罗斯则公开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违反国际法。
值得注意的是,伊朗的报复策略相当巧妙,提前通知打击目标,这种“有限报复”的方式既展示了其实力,也避免了过度激怒美国。凭借这种精准的战略,伊朗巧妙地让以色列难以找到合适的反击借口,既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,又保持了足够的外交空间。
尽管目前尚无法确认这些数据的真实性,但从以色列的强硬态度来看,短短12天后主动接受停火的决定,很可能意味着其在这场冲突中损失惨重,需要时间恢复和整顿。
第一配资网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